中新經緯4月16日電 題:如何引導需求結構進一步向消費傾斜?
作者 盛松成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研究員,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高級學術顧問
龍玉 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金輝 國聯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研究員
隨著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加大,內需重要性將更加突出,尤其是消費將在今年經濟增長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從2024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看,政策著力點也將更多轉向惠民生、促消費。
由于居民和政府兩大部門在收入分配中的份額及其消費支出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了一個經濟體的消費發展水平,完善再分配機制,可能是激發消費內生動力、促進經濟增長的一把“鑰匙”。
宏觀收入分配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再分配”是指政府或公共部門通過稅收、社會保障、財政轉移支付等政策工具,對初次分配(往往是由市場機制主導的)形成的收入或財富進行二次調節的過程。其典型手段包括個人所得稅、遺產稅、資本利得稅等稅收工具,養老金、失業救濟等轉移支付,以及全民醫保、義務教育等公共服務。
人們往往更關注“再分配”在調節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公平方面的作用,但“再分配”的影響還不止于此。
宏觀收入分配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是經濟增長理論中一個歷史較為悠久的研究主題。如果從企業、政府、居民部門間的收入份額的視角,收入分配的結構可以經由資源在消費、投資中的分配影響經濟增長。
比如,早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對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研究。企業部門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意味著企業有更多的資金用于投資、研發和生產擴張。如果企業部門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適中,且市場競爭充分,則能夠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提高投資效率,進而促進經濟增長。
一些針對中國的研究發現,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國家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前儲蓄大幅上漲,這種收入分配結構的變化導致以投資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不斷強化。然而,投資效率也很重要。這一點對政府投資也同樣適用。我國現階段的基礎設施投資已經遠遠超越了其他國家在同等經濟發展階段的水平。由于投資邊際收益遞減,不少研究指出,有必要優化宏觀收入分配,增加住戶部門份額,促進經濟需求動力轉換。當居民收入增加時,他們會增加消費支出,從而推動商品和服務的需求增長。這種需求增長不僅為企業提供更大的市場空間,還會促進企業的生產擴張和利潤增長。總體看,提高住戶部門收入份額對消費的促進作用大于對資本形成的抑制作用,有助于帶動經濟增長。
收入分配結構還將通過人力資本積累影響經濟增長。當收入分配結構比較合理,特別是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水平提高時,他們將有更多的資源和意愿進行人力資本投資。這有助于提升整個社會的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為經濟增長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持。人力資本的積累還有助于提升整個社會的勞動生產率和技術水平,促進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從而推動經濟的持續增長。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提高教育投入水平也是廣義上完善再分配機制的一部分。
總體看,提高住戶部門收入是提升包括我國在內的發展中經濟體勞動生產率、改善經濟增長動力結構的有益選擇,同時也有助于實現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促進經濟與民生協同發展。
引導需求結構進一步向消費傾斜
增加民生支出、協同推進和深化服務業改革,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政府參與經濟活動的方式、合理引導市場預期,并帶動企業投資,促進需求結構進一步向消費尤其是服務消費傾斜。
服務消費占比提升已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趨勢,這一現象在美日等發達國家表現得尤為明顯。目前我國服務消費占居民消費支出的比重僅52.3%(2022年),與美國、日本等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從國際經驗來看,服務消費同樣具有強大的增長動力。美國服務類消費支出包含醫療護理、娛樂服務、金融保險服務等7個細分類目。1970年至2023年,各類型服務支出均實現了超過29倍的增長。其中,醫療護理支出的增長最為強勁,增長率達64倍,其次為娛樂服務和金融保險服務,分別增長52.8倍和47.7倍。這些領域的快速發展不僅推動了服務消費占比的提升,也反映了居民在健康、文化和金融等領域的消費升級需求。
(一)以政府購買撬動市場供給和相關投資
當前我國財政支出結構中民生領域投入占比有待提升。特別是在當前經濟形勢下,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對于提升政府購買效率、撬動市場供給和帶動相關投資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以政府購買的方式增加民生支出,相當于為市場增加了一個確定的、具有實力的需求方,由此企業會增加相關領域的投資。例如,家政服務還有待向專業化、品牌化發展;在托育領域,生育政策調整使普惠托育成為剛性需求,政府需加大投入、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建設更多普惠機構,培養托育人才以消化就業人群;在養老領域,我國智慧養老市場發展潛力可期,可開發銀發經濟產業園區吸引社會資本,滿足老年人養老需求。
二是注重政府投資基金等創新財政工具的使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放大財政投入的政策效果。通過政府投資基金,可以引導社會資本進入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促進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
(二)稅制改革應關注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關鍵期,而消費作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對經濟結構調整具有深遠影響。因此,稅制改革應著力解決制約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結構性矛盾,同時通過稅收政策引導消費,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
在產業端,稅制改革需支持現代產業與消費升級融合。對先進制造業實施消費導向型稅收優惠,對研發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車等消費升級產品的企業給予政策支持,并擴大現代服務業如養老托育、文化旅游等領域的增值稅留抵退稅范圍和力度。可以考慮建立創新消費稅收試驗機制,允許地方對夜間經濟、首發經濟等新業態給予稅收支持。
在需求端,稅制改革要著力提升居民消費能力。可進一步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將教育、養老、育兒等日常開銷納入專項附加扣除范圍。簡單來說,就是用此類支出更靈活地抵扣個稅。另外,進一步推進消費稅改革,適當下調智能家居、綠色建材等升級消費品稅率,以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和節能降耗。
稅制改革還需要充分考慮消費的區域布局。具體而言,可以對企業在中西部縣域商業體系建設中的投資給予所得稅減免,鼓勵企業積極參與中西部地區的商業發展,完善當地的消費基礎設施,改善消費環境。同時,完善橫向轉移支付制度,建立東部消費中心城市對中西部農產品產區的消費稅反哺機制,促進城鄉消費循環。
(三)加大個人養老金稅優力度,并帶動有關服務供給
我國居民部門儲蓄比例較高,如果能實現部分存款向個人養老金賬戶轉移,可以在不影響居民部門當期現金流的情況下,提升個人養老金賬戶認繳規模,這有助于提高養老金的整體替代率。較高的養老金替代率有助于提高人們當前的消費傾向。
一是可以考慮進一步降低個人養老金賬戶稅率,提高人們使用個人養老金賬戶的積極性。二是完善對養老金融產品管理人(投資人)的激勵機制,提升養老金產品業績的穩健性和收益率。三是增加與個人養老金賬戶相關聯的服務,如根據個人養老金的繳存規模,匹配相應的照護、醫療健康等服務,鼓勵有關企業順應市場規律,增加服務供給和創新。(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宋亞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