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4月2日電 題:實現中國長期增長的核心在于發展新質生產力
作者 林毅夫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及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名譽院長、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
近兩年,中國股市有所波動,民間投資受到影響,居民消費也有待進一步提振。此外,地緣沖突不斷,國際形勢多變,對中國未來發展亦帶來多重挑戰。然而,我國有非常充分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金融政策空間,這是學界共識,只要把這些政策用好,就可以持續穩定信心,經濟也能不斷實現正常增長。
從長期經濟增長來看,最重要的是生產力水平要不斷提高。怎么樣才能讓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最重要的就是推動現有產業不斷實現技術創新,新的附加值更高的產業必須不斷涌現,而核心便是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我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長期優勢
新質生產力是以創新為主導、以產業為載體,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有符合新的生產力特性要求的生產關系和制度安排。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首次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舉措寫進了中央文件,為深化我國體制機制改革、抓住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機遇提供了根本遵循。
發展新質生產力,我國有很多機會。對于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新興產業,包括人工智能、大數據、生命科技等,我國跟發達國家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而且跟其他國家相比,有三大優勢:
第一個優勢是人才優勢。我國每年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專業(STEM)畢業生的數量超500萬人。
第二個優勢是市場優勢。我國有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技術創新或者新產業的出現靠國內大市場可以馬上達到規模經濟,并快速在國際市場上形成競爭力。
第三個優勢是產業生態。我國有最完整的制造業生態,任何產品、任何技術如果要硬件,國內是最齊全的,成本可以是最低的,質量也可以是最高的。這方面表現得非常明顯。比如軟件,美國現在下載量最大的幾個軟件都是中國企業擁有的。另外,國內電動汽車、無人機、太陽能板、鋰電池等新興產業的優勢已經顯現出來。
我國絕大多數產業屬于傳統領域,但已經有不少擁有國際領先水平,比如高鐵、家用電器、造船等。其他尚未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處于追趕階段的傳統產業,亦有后來者優勢,在這些領域,可以利用引進、消化、吸收作為再創新的方式,因為這種方式風險成本較低。
同時,這些傳統產業也可以利用數字化改造、人工智能制造來實現換道超車,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空間非常大。最明顯的就是電動汽車。原來我國燃油汽車產業長期處于追趕狀態,現在經過數字化、人工智能和電動化,我國電動汽車產業已經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不管新興產業還是傳統產業,我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機遇都很好,但是也要防止一擁而起、一哄而上。怎樣才能防止?最重要的是各地要“因地制宜”。總的來講,就是要根據各地現有的產業基礎,實事求是,發揮比較優勢,宜發展新產業則發展新產業,宜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則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新結構經濟學根據一個地方的產業和世界前沿的差距、是否符合當地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是不是技術革命涌現的新產業3個標準,把現有產業分成五大類型:追趕型產業、領先型產業、轉進型產業、新興型產業和戰略型產業。
第一類,追趕型產業。發達的地區、發達的國家有此產業,我國產業在相同產業的中低端具有比較優勢,產業所用技術、產品質量還在追趕發達地區或國家的相同產業。我國許多地方的芯片制造和光刻機就是這類產業的代表。
第二類,領先型產業。二戰前就有電視機、空調機了,這是第二次工業革命電氣化時代的產物,現在我國各地的家電產業不僅具有比較優勢,而且在產品和技術上大多已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第三類,轉進型產業。過去中國具有比較優勢并且領先世界,但隨著經濟發展,資本積累、要素稟賦結構變化而失掉了比較優勢。20世紀八九十年代各地發展起來的勞動密集型加工業,鞋、箱包、成衣、紡織等就是例子。另外,還有一些地方的產業,技術路線換道,原來的產品失掉了市場,例如,彩色膠卷受到數碼技術的沖擊而喪失絕大部分市場時,利用其顯影技術優勢轉型到圖像信息材料領域。
第四類,新興型產業。這類產業有些是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新產業,尤其是研發周期短、以人力資本投入為主的產業,我國人力資本豐富的發達地區在這類產業上具有比較優勢;有些則是新的技術給擁有特定自然資源稟賦的地區帶來的產業發展新機遇,例如,太陽能、風能技術給人煙稀少的西部沙漠、荒漠地區帶來的發展機遇;有些則是已經成熟的產業,但在一些發展程度較低的地區,過去因為資本短缺,不具有比較優勢而未能發展,現在因為發達地區該類產業失掉比較優勢,當地則經過多年資本積累、要素稟賦結構和比較優勢變化而得以進入,對于當地來說這些產業也屬于新興型產業。
第五類,戰略型產業。這類產業有些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產業,有些則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新興型產業或未來產業。戰略型產業的特點是研發周期特別長,需要10年甚至20年,從而需要大量的金融和物質資本的投入。發達國家從工業革命以來,資本因長期積累而在要素稟賦中相對豐富,在需要大量資本投入的產業和技術上具有比較優勢。我國尚不具有比較優勢,但是,這類產業關系到我國的國家安全、經濟安全,為了避免被“卡脖子”,需要自己來發展。
對于追趕型產業,各地的企業除了利用后來者優勢來追趕發達地區或國家的企業,以及采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來提質增效發展新質生產力之外,有些則可以借助革命性新技術來進行換道超車。例如,以內燃機為動力的汽車產業,我國10年前還處于追趕階段,現在轉為基于新能源、人工智能技術的無人駕駛,我國的汽車產業從追趕型產業變成了領先型產業。
對于領先型產業,各地的企業必須不斷利用新技術賦能,依靠新質生產力的不斷提升來保持產業的領先地位,也要關注技術革命,防止像日本、韓國、德國的汽車產業那樣被追趕者換道超車。
對于轉進型產業,有能力的企業可以進入附加值高的“微笑曲線”兩端,經營品牌、開發新產品、掌握市場渠道,或利用互聯網、短視頻、人工智能來構建新的業態。生產環節的企業則要考慮利用人工智能、自動化技術來降低生產成本以拉平“微笑曲線”,或轉移到工資成本較低的中西部地區來創造第二輪發展。因技術路線轉變而使原有產業的產品失掉市場的企業,則可以像彩色膠卷行業的傳統企業那樣,在面臨數碼技術的沖擊而市場萎縮時,利用其顯影技術的優勢轉型到印刷影像材料、高性能膜材料、圖像信息材料領域,成為集中研發、制造、服務一體化的成功企業。
對于第四次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短研發周期新興型產業,我國的發達地區擁有資本、人才、產業配套的優勢,可以在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共同作用下,為企業家創造大有作為的環境來抓住新技術革命的機遇,發展新興產業、布局未來產業;對于還處于相對落后的中西部地區,同樣要在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共同作用下抓住新技術和產業轉移的機遇,發展符合當地自然資源和要素稟賦結構所決定的具有比較優勢的新產業,并使用數字化、人工智能、綠色技術等來提質增效,使高端化產業成為新質生產力的載體。
戰略型產業關系到國家安全或經濟安全,雖然我國尚不符合比較優勢,但也必須自己發展。這類產業有些屬于新興產業,研發周期長,我國需要和發達國家競爭;有些屬于未來產業,我們必須現在就布局;另有一些則屬于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產業,發達國家已經發展了幾十年,在世界領先,我們還在追趕。這些產業需要有國家的支持才能發展起來,有些則需要運用新型舉國體制來發展,有科研優勢和相關產業基礎的地方可以配合國家的政策來發展這類產業。
總之,當前我國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形勢加速演進,來自外部的打壓會不斷增加;國內則會出現一些短期結構調整引發的波動。但總體而言,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短期來看,我國有足夠大的政策空間使經濟穩定向好。而真正實現中國長期增長的核心在于——發展新質生產力。只要在有效市場、有為政府的共同作用下,把我國新質生產力的優勢發揮出來,我國經濟就一定能夠繼續維持中高速增長,到2049年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宋亞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