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4月1日電(羅琨 實習生 陳卓)“截至目前,我們部門已經引進160家全球家族辦公室落戶香港,對于在2025年年底完成吸引200家家辦落戶香港這一指標,我們充滿信心。”近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投資推廣署家族辦公室環球總裁方展光接受中新經緯專訪時表示,香港將把握好數字化轉型帶來的機遇,推動香港家族辦公室生態的良好發展。
香港家辦數量逾2700家
方展光介紹說,香港發展家族辦公室及家族事業已有超過百年的歷史,利希慎家族、李佩材家族等早已在香港扎根逾百年,而洛克菲勒這個海外知名老家族最早也將資本通過香港進入內地,向北京捐贈了第一家協和醫院。截至2023年底,香港單一家族辦公室的數量超過2700家,其中一半以上總資產達5000萬美元以上。
在這些已經落地的家辦中,“老錢”和“新錢”的分布比例是怎樣的?方展光透露,香港家辦中既有來自新能源、AI等新興技術行業的,也不乏許多傳統行業的企業。近日,方展光和團隊策劃籌辦的第三屆裕澤香江高峰論壇在香港舉辦。他說,論壇旨在推動香港家族辦公室行業邁向新高度,打造更優質的生態平臺,促進東西方新老財富的融合。
香港投資推廣署早在2021年6月便成立了家族辦公室專責團隊,為有意在港開業的家族辦公室提供一站式支援服務,同時建立涵蓋所有市場參與者的完善生態系統,以推動家族辦公室的發展。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2年施政報告中提出,在2025年年底前協助不少于200間家族辦公室在港設立或擴展業務。
中國香港力爭成為“全球家辦之都”有哪些獨特優勢?方展光提到,與新加坡等地相比,中國香港在吸引家辦方面有以下四點獨特優勢。首先,香港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行業經驗,不僅能夠幫助家族辦公室落腳,同時約26.8萬名金融行業專業人才也為家族辦公室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其次,香港有強大的資本市場優勢。中國是一個龐大到不能忽略的市場,而香港又是亞洲唯一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資本市場,香港交易所擁有 2600 多家上市公司,遠超新加坡交易所的六百多家,交投量方面也遠勝新加坡交易所。此外,中國香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預計到2027年至2028年,中國香港有望超越瑞士,成為全球最大的跨境資產管理中心。此外,港元掛鉤美元的安排也為國際投資人提供了資產保障。
香港沒有家族辦公室單一家族公司牌照制度,家辦無需進行非必要的信息披露,其底層資產等信息亦無需告知香港特區政府。在合規層面,不同行業的專業人士,如銀行、律所、會計師事務所等持牌機構,在向家族辦公室提供相關服務時,會根據法例要求及相關指引進行相應的盡職調查。
最后,中國香港具有“超級聯系人”優勢,它能夠連接買方和賣方,在亞洲地區,其資本市場的交易功能強大,平臺共贏優勢明顯。
多措并舉吸引家族辦公室在港落地
方展光說,香港既是中國內地市場的門戶,也是全球資本配置的樞紐。香港并不局限于吸引現金流入,家辦的資產可以在全球進行配置,與之相比,一些地方在吸引家族辦公室落戶時會要求將現金和資產轉移到當地。他說,家族也可以安排并帶領專業管理團隊常駐香港,對其資產展開全職管理。在此基礎上,只要滿足簡單要求,香港便會為國際家辦提供極具吸引力的稅務政策優惠,熱忱歡迎其落戶香港。
“無論家族(企業)的業務在哪個國家,都可借助在香港設立的公司作為資產持有載體。底層資產的相關運作,均可通過這一載體實現。家辦可以利用香港豐富的金融工具,享受政策優惠及免稅待遇,不僅如此,香港的專業團隊還能助力家辦進行財富代際傳承規劃。尤為重要的是,家辦通過香港這一平臺,將資本投回家族(企業)所在國參與項目建設,也能實現自身資產的合理配置與增值。”方展光認為,這才是香港發展家辦業務的核心價值與深遠意義所在。
他同時指出,香港也致力于與其他地區進行合作。“我們與中東地區多個政府及主權基金保持溝通。對于中東市場,我們認為競爭是良性的,且香港與中東在時區和領域上存在差異,更適合開展策略性聯動。我們已與中東部分地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實現互補協作。”方展光說,除了中東地區,未來中國內地市場、東南亞市場等也是香港家辦重點拓展的對象。與此同時,他也透露,近期歐洲國家有不少家族都在考慮在香港設立家辦。
對于高凈值人士來說,隱私保護是設立家辦時的一個重要考量。方展光指出,香港擁有全亞洲歷史最悠久的個人隱私法律,明確規定除非獲得用戶允許,任何私人機構和香港特區政府都不得透露個人信息。其次,香港的司法制度為全球投資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讓他們對在香港的資產安全和隱私保護充滿信心。
香港特區政府也致力于通過稅收優惠等政策吸引全球家辦落戶。2023年5月,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通過了《2022年稅務(修訂)(家族投資控權工具的稅務寬減)條例草案》,旨在為單一家族辦公室在香港管理的具資格家族投資控權工具提供利得稅寬減。
方展光向中新經緯透露,未來,香港家族辦公室會持續收集市場需求和訴求,與金融監管機構商討相關優化措施,預期在2025年內制訂具體方案,以進一步優化優惠稅務的措施條款,吸引更多投資者。
(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羅琨:luokun@chinanews.com.cn)(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常濤 李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