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3月28日電 (陳俊明 林琬斯)“我們要推動公用數據開放給金融機構,讓其更好地評估風險,做好企業融資。”27日,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期間,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院長劉勇對中新經緯表示,銀行是個商業機構,需要平衡收益與社會責任等,通過各維度數據,能讓其降低經營風險。
對人工智能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如何服務小微企業,劉勇首先提到效率。“比如銀行做一批貸款業務,需要寫過審的方案,按照以往說不定要寫一周,用人工智能后,時間大大縮短。”劉勇表示,使用通用的模板,用人工智能書寫,再由專業人士把關,既提高效率,還提高質量。
劉勇告訴中新經緯,生成式AI在客戶服務上的應用已經非常成熟,比如智能客服和個性化推薦。實時分析客戶問題,給出精準的解答,甚至還能預測客戶的需求,主動提供服務,極大地提升了服務效率。
劉勇稱,“其次是風險防范,金融風險可以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評估,增加一道防護網。”在風險管理上,生成式AI能通過分析海量數據,快速識別欺詐行為、優化信用評估模型,甚至預測市場波動。
劉勇還提到了人工智能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精準性的貢獻。“人工智能實際效果還體現在數據抓取,金融機構評估企業信用,可通過是否具備還款能力、是否符合國家政策、是否有還款意愿等,通過多維數據,例如企業流水、話費、用電量等交叉檢驗。”
值得一提的是,劉勇還談到了人工智能與銀行業融合過程中的問題。客戶對銀行的信任是建立在透明和準確的基礎上的。如果AI偶爾“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或者在解釋復雜金融產品時模棱兩可,客戶的信任可能會大打折扣。銀行必須確保AI的回答不僅準確,還要能讓客戶“看得懂、信得過”。
另外,AI的決策過程往往是“黑箱”的,銀行都很難解釋它為什么得出某個結論。而金融行業對透明性和可解釋性的要求極高,尤其是在信貸審批和風險評估中。如果AI的決策無法被解釋,銀行可能會在法律和道德上陷入困境。
在人工智能對金融從業者的沖擊方面,劉勇表示,人工智能對金融業的初級工種具有可替代性,但無論做產品、市場、研究等方面都需要交流,人工智能只能提供簡單服務,對高凈值客戶的定制化服務需要更強的專業性和深度溝通。他強調,人工智能是一個協助工具,在可預見的時間內肯定不是取代關系。
劉勇表示,社會呼吁更多科學家、企業家,共同解決創新,提高競爭力等,金融在這個過程中也很重要。“一些科技企業從創辦到上市,甚至上市后還是虧損的,它全過程都需要金融支持。從市場角度,金融投資者需要扛住風險,因為早期投資大多數都看不清楚,有可能賺幾百倍,也有可能一無所有。”劉勇認為,金融在服務實體經濟上是卓有成效的。
劉勇還表示,金融科技需回歸服務實體經濟本質。舉例來看,智能客服可以為金融用戶提供24小時在線的咨詢、辦理和解決問題的服務;智能風控能夠幫助金融機構更有效地識別和管理風險,降低不良貸款率和金融損失,為更多企業提供融資支持;智能投研能夠提高金融機構的投資決策效率,為實體經濟中的企業提供更精準的金融服務和資金支持;智能營銷能夠幫助金融機構更好地了解客戶需求,提高營銷效率和轉化率,增加金融產品銷量,從而為實體經濟注入更多金融活水。(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