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債清零進行時:一季度置換規模已達全年2/3
21世紀經濟報道 周瀟梟 北京報道
根據地方公開發債信息,一季度各地發行地方政府債券2.84萬億元,其中新增地方債券規模為1.24萬億元,再融資地方債券規模為1.6萬億元。
2.84萬億元地方債券的發行,成為推動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擴張的重要力量。具體來看,化債資金是一季度地方債券的主力軍,包括約1.34萬億元用于置換隱性債務的再融資專項債、1172億元用于化債的新增專項債,這兩類化債資金占比超過一半。化債資金的加快下達,能更好地承接地方政府歷史債務包袱、減輕償債付息壓力,可以騰出更多資金用于穩增長等工作。
與此同時,一季度地方新增債券發行規模1.24萬億元,包括約2800億元新增一般債券、9600億元新增專項債券。在化債資金放量發行的背景下,一季度新增地方債券額度占全年額度約24%,大體與時間序列相當。
展望未來,隨著全年2萬億元隱性債務置換債券的加快發行,將為全年5.2萬億元地方新增債券騰出空間,尤其是地方新增專項債還有進一步提速的空間。
多地實現“隱債清零”
從一季度地方債券發行來看,加快化債資金落地是地方政府的核心關切。
企業預警通數據顯示,1月份用于置換隱性債務的地方再融資專項債發行1719億元,2月發行7832億元,3月發行3830億元,一季度合計規模近1.34萬億元,占全年2萬億額度的67%,意味著2025年地方政府提高2萬億元債務限額用于置換隱性債務的進度已經完成2/3。
具體來看,一季度江蘇發行2511億元用于置換隱性債務的再融資專項債,湖北發行808億元,山東(不含青島)發行671億元,重慶發行640億元,浙江(不含寧波)發行565億元,這些地方發行規模靠前。同時,江蘇、浙江、內蒙古、陜西、廣西等省份已經完成2025年全年發行額度。
另外,一季度部分地方還發行用于化債的“特殊”新增專項債,包括湖北、浙江、山西、陜西、福建、山東、遼寧等省份,共計發行規模約1172億元。按照中央統一安排,從2024年開始連續5年每年從新增地方專項債中安排8000億元用于補充地方政府性基金財力,可用于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業賬款、地方政府存量投資項目、化解存量隱性債務等化債用途。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完善和落實一攬子化債方案,優化考核和管控措施,動態調整債務高風險地區名單,支持打開新的投資空間。
在2028年前完成全部存量隱性債務化解工作,是各地既定的化債目標。利用地方債券置換存量隱性債務,免去了地方額外籌集資金償債的壓力,地方債券發行利息較低,也進一步減輕了地方付息壓力。尤其對于高風險地區,利用政策加快化解債務,有助于爭取更多增量資金支持。
3月6日,寧夏財政廳廳長孫志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寧夏代表團開放團組活動上表示,債務置換有助于解決政府拖欠企業賬款、促進融資平臺退出與市場化轉型、改善相關金融機構資產質量等,進一步優化了發展環境。2024年寧夏隱性債務化解為歷年最多,寧夏的債務規模、債務率和債務風險等級持續下降,債務風險極大緩釋。其建議支持寧夏退出債務高風險省份,加大新增專項債券的安排額度。
寧夏申請退出債務高風險省份,除了置換債券政策支持,還在于寧夏自身的努力。寧夏2024年預算執行報告顯示,足額償還法定債務,自有資金還本比例為11%,超過國務院批復要求1個百分點;同時,超額化解隱性債務,采取強化預算安排、用好化債政策資源、加大資產盤活力度、依法合規核減債務、合規市場化轉化、破產重整或清算等多項舉措,2024年底隱性債務規模較2023年3月末下降78%,債務風險大幅緩釋。
2025年置換債券盡早、放量發行,推動了更多城投債的提前兌付,也有助于推動更多市縣實現隱性債務的“清零”。
中證鵬元評級研究發展部張琦表示,今年地方化債在提速,多地表態完成“隱債清零”。據不完全統計,青海宣布4個州政府隱性債務全域清零,吉林有58個市縣區隱性債務清零,內蒙古有8個旗縣隱性債務清零,江蘇徐州實現隱債清零,天津、吉林表示力爭2025年實現隱債清零目標。
一季度專項債的重點投向
減輕債務包袱固然重要,要推動一季度經濟回穩向好,還需要地方新增債券加以支持。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1~3月份地方新增債券發行近1.24萬億元,包括新增專項債發行9603億元,新增一般債券發行2791億元。
按照2025年預算安排,全年地方新增債券規模為5.2萬億元,包括新增一般債券8000億元,新增專項債4.4萬億元。一季度地方新增債券發行進度占比約24%,與時間進度大致相當。
新增專項債是地方拉動投資的重要工具,且額度分配上會往經濟大省、債務風險較低、項目準備成熟的地方傾斜。一季度地方發行約9600億元新增專項債,占全年額度的比重為22%,略慢于時間序列。其中,廣東發行新增專項債約1618億元,山東發行1048億元,河北發行544億元,北京發行531億元,湖北發行446億元,一季度這些省份發行規模居前。
企業預警通數據顯示,一季度用于項目的新增專項債資金,重點投向市政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棚戶區改造、軌道交通、土地儲備、醫療衛生、農林水利、鐵路、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領域。其中,一季度市政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專項債規模超過2500億元,占比超過30%。
穩樓市也是一季度專項債的重點投向領域。若將棚戶區改造、土地儲備、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三類資金均歸為“穩樓市”的用途,一季度“穩樓市”專項債資金規模超過1500億元,占比接近19%。今年重啟的土地儲備專項債,市場期待其在盤活存量土地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目前來看,一季度僅北京、廣東發行了土儲專項債,合計規模為424億元,其中廣東用于收購存量閑置土地,北京則是用于新增一級土地開發項目。
由于今年在多個省份試點專項債的“自審自發”,以及擴大了專項債的投向及用作資本金的范圍,專項債資金將發揮更大的投資撬動作用。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2月份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5.6%,比去年全年增速高1.2個百分點,顯示一季度基建投資有較好的支撐。
中央財經大學財政學院教授溫來成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今年一季度國債發行有所放緩,這為地方債的放量發行提供空間。從實際情況來看,地方財政相對緊張,地方融資平臺還本付息壓力較大,因此一季度加大了地方化債債券的發行力度;與此同時,各地在力促一季度經濟“開門紅”,地方新增專項債的發行也在有序推進。不過,新增專項債的發行是一方面,要讓資金更好地發揮作用,需要加強項目儲備、提高資金效益。
溫來成進一步表示,1~2月份我國經濟總體在回穩向好,但是1~2月份出口增速有所回落,加上物價整體表現較為低迷,我國經濟依然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隨著全年2萬億元置換隱性債務的再融資債券加快發行,后續新增專項債的發行也可以進一步提速,確保今年4.4萬億元新增專項債能在前三季度完成發行,這樣專項債資金能在年內形成實物工作量,推動實現全年5%左右的增長目標。
(作者:周瀟梟 編輯:包芳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