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3月26日電 (宋亞芬)在各行各業加速進行數字化轉型的當下,越來越多的數字“黑科技”也開始不斷為現代化農業賦能,打造出越來越多的農業產業新模式。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蔡繼明在接受中新經緯專訪時表示,數字技術與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密不可分。通過數字技術賦能,能夠加速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中新經緯:數字技術和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是怎樣的關系?
蔡繼明:數字技術構成了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動力,通過深入融合和滲透到傳統農業的各個生產要素(包括勞動者、勞動對象、勞動資料),促進了農業從傳統生產力向新質生產力的飛躍。它不僅是提升農業生產力的關鍵途徑,也是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中新經緯:數字技術可以從哪些方面對農業進行賦能?
蔡繼明:數字技術為農業全產業鏈注入活力。從生產環節的智能灌溉、精準施肥,到經營環節的電商直播、農產品溯源,再到管理環節的智慧農場、農業大數據平臺,數字技術貫穿農業全產業鏈,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在農業生產環節,利用衛星定位系統(如北斗導航)、物聯網傳感器等先進技術,實時監測農田的土壤濕度、養分含量、氣象數據等,實現精準灌溉、施肥和播種。例如,采用智能灌溉技術可節水30%以上,顯著提升作物產量。
在農業經營環節,借助抖音、淘寶等電商平臺,農民能夠直接將農產品銷售給消費者,拓寬銷售渠道,增加收入。例如,2024年抖音電商累計銷售農特產品71億單,平均每天有1740萬單農產品發出。同時,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農產品從種植、加工到銷售的全程溯源,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性。
在農業管理環節,通過建立農業大數據平臺,整合天、空、地、機、人等多源數據,構建農業資源畫像、土地畫像、人員畫像,實現農業生產數據的閉環管理。數字技術還提升了鄉村治理水平,如浙江省實施“三農”數據全面共享、互聯互通,實現為農服務上下聯動、實時高效。
在農業服務環節,大數據分析助力農戶獲得精準的金融服務,解決融資難題。例如,通過農業數據平臺管理,貸款審批時間縮短至3分鐘,為農戶節省大量利息。利用氣象大數據,提前預測災害天氣,指導農民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此外,數字技術可有效應對傳統農業面臨的勞動力短缺、生產效率低下、農產品附加值不高等挑戰,推動農業向智能化、高效化、綠色化方向轉型。通過無人駕駛拖拉機、收割機等智慧農機的應用,提高作業效率,降低人工成本。例如,山東省郯城縣采用無人駕駛農機后,作業效率提升了2-3倍。
中新經緯:2025年,以DeepSeek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加速滲透到各行各業。您認為DeepSeek可以如何促進農業發展?
蔡繼明:以DeepSeek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范圍廣泛,涵蓋智能育種、精準農業決策以及農產品質量檢測等多個方面。在智能育種領域,借助人工智能算法,AI能夠加速基因編輯技術的實施,顯著提升育種工作的效率和精確度。例如,在實際應用中,通過AI優化的基因編輯技術,已經實現了水稻抗稻瘟病能力的50%提升,以及油菜抗病性85%的增強。至于精準農業決策,AI利用深度學習模型對農田數據進行分析,能夠預測出最佳的種植時機、評估病蟲害風險,并預測作物產量,從而為農業生產提供有力的科學決策支持。在農產品質量檢測方面,通過圖像識別技術,AI能夠迅速評估農產品的品質和病蟲害狀況,有效提高檢測工作的效率。
中新經緯:農業進入數字時代,對于農業相關從業人員帶來哪些新要求?
蔡繼明:針對不同的工作職責,所需技能也略有差異。對于那些需要數字素養和技術能力的農業從業者,掌握基礎數字技術是必需的,這包括使用智能手機和電腦進行電商操作、數據分析等。此外,他們還需具備操作智能農機和物聯網設備的能力。對于那些強調創新思維和市場意識的從業者,必須具備創新思維,能夠利用數字技術改進生產流程和開拓市場。例如,通過電商直播銷售農產品,他們需要掌握直播技巧和市場營銷知識。對于那些專注于數據管理與分析的從業者,學會收集、整理和分析農業生產數據至關重要,以便利用數據來指導生產決策。例如,通過大數據平臺分析市場需求,進而調整種植結構。對于那些需要跨領域知識融合的從業者,掌握跨領域知識,如農業與信息技術、金融、物流等的結合,是適應數字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的關鍵。
中新經緯:對于引導中國農業加速實現數字化轉型,您有哪些建議?
蔡繼明:針對當前農業發展的現狀,我提出以下六點建議:
第一,強化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我們需要進一步提升農村地區的網絡覆蓋,促進5G、物聯網等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為數字農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二,促進智慧農業技術的創新。應當增加對智慧農業技術研發的扶持力度,激勵企業與科研機構攜手合作,攻克關鍵的核心技術難題,例如智能農機和農業大數據平臺等。
第三,培養數字農業領域的專業人才。通過教育和培訓,提高農民的數字技能和科技應用能力,培育一批掌握數字技術的“新農人”。同時,吸引高學歷人才回歸農村,改善農村勞動力的結構。
第四,完善數字農業的政策支持體系。政府應制定并實施相關政策,以支持智慧農業項目的建設以及數字農業企業的發展,并通過稅收減免等措施降低數字技術應用的成本。
第五,加強數字農業的示范推廣工作。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若干數字農業示范園區,總結并推廣成功的經驗,激勵更多地區加快農業數字化的轉型進程。
最后,推動農業數據的共享與開放。建議建立國家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實現農業數據資源的共享與開放,為農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提供精準的數據支持。
綜上所述,期望在政府、企業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國農業能夠迅速完成數字化轉型,為國家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張芷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