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迎來“硅基同事” 深圳AI與機器人正入院打工
記者 雷若馨
近期,國內人工智能與機器人不停進化,一面各類場景開始接入DeepSeek、Manus,一面智能機器人后空翻,秀起中國功夫,還有的直接“進廠”打工進行測試。
而就在人們對AI與智能機器人的應用場景充滿想象之時,在深圳,各類醫療場景上,AI和智能機器人的含量卻在直線上升。
輔助診斷、病歷分析、智能機器人手術、個性化治療方案制定、健康管理……深圳的醫務人員最先迎來了“硅基同事”。
從做艾灸到內鏡清洗 AI“入院打工”
36歲的王女士,每周從南山趕到寶安區中醫院做艾灸治療。值得注意的是,她的“艾灸師傅”是一臺機器人。
通過視覺識別算法、自主深度學習,這位“老中醫”能“一眼”看出患者的高矮胖瘦,并通過解剖學上的標志性結構精準識別穴位,根據不同癥狀實施5種古法灸法。
這是寶安區中醫院與深圳泰艾德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合作研發的艾灸機器人。
“這臺機器人2021年開始臨床試驗,我就常來!蓖跖勘硎,自己后背長過一大片帶狀皰疹,每次灸背體驗感都很好,還能避免與醫生“坦誠相見”的尷尬。
口耳手相傳的中醫技術,在這里有了硅基接班人。
漂洗、甩干、烘干、消毒……在每年完成胃腸鏡檢查超8萬例次北大深圳醫院,機器人正在做著另一份工作——清洗內鏡。
過去,內鏡清洗要靠護士手工完成,耗時又耗人,F在,該院與深圳市博為醫療機器人有限公司合作研發了內鏡清洗機器人,內鏡清洗崗位人手從5人減至1.5人。
2024年11月,智能內鏡清洗機器人拿到第二類醫療器械許可證,正向全國各大醫院內鏡中心進行試用推廣。
在深圳市三醫院,DeepSeek與騰訊混元大模型在體檢環節雙雙上崗。
據介紹,這對AI模型“搭子”不僅能幫助體檢者精準匹配項目,還能在拿到報告后化身翻譯,一鍵“中譯中”,將各類指標數據信息轉為大白話,標識出不同健康風險等級,提出合理建議。
除此之外,輔助診斷、病歷分析、智能機器人手術、個性化治療方案制定、健康管理……作為引領未來的關鍵技術,AI正全方位改善深圳醫療服務效能,帶來更高效、更個性化的醫療服務。
初步統計顯示,近450個“AI+醫療”產品已滲透至深圳各級醫療機構的診療、管理、科研等環節。
為何AI醫療能在深圳落地生根、遍地開花?
年輕城市對新診療技術接受度更高
“好用、愛用、常用”,是年輕一代對新科技產品的普遍態度。
根據CNNIC數據,全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的用戶規模達2.49億人。其中,20-29歲網民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的比例最高,達到41.5%;其次為30-39歲網民,比例為23.9%。
在深圳這座平均年齡僅32.5歲的年輕城市,讓AI醫療從實驗室到診室的路徑變得格外絲滑。
早在智慧醫療概念尚未普及時,深圳便率先搭建起醫療衛生信息化框架,如今已建成覆蓋全市的醫療衛生信息化大數據中心,將各個醫療機構病人的就診數據進行統一的存儲和保管,匯聚成數據湖。
自2019年起,深圳市人民醫院的病理科就開始借助AI進行科研和教學工作。2022年,該科室引入深圳企業生強科技的病理診斷數智全鏈路生態網,能夠快速生成準確圖像并實現存儲。一張切片僅耗時1分30秒,實現病理切片全面數字化。
2023年及2024年,深圳市衛生健康信息化發展總指數連續兩年在全國36個直轄市、副省級城市及省會城市中排名第一。數以萬計的數據經過脫敏處理后,成為訓練AI模型的核心“燃料”,推動技術從實驗室走向臨床。
育齡人口多、出生人口多的特點,也反向為AI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以往產前超聲檢查中,醫生操作繁瑣,孕婦等待時間長,滿意度低。如今,AI“入職”深圳市婦幼保健院的超聲科當起了“助理”。能自動保存切面圖、測量胎兒生長參數并打印報告,醫生只需觀察各個切面有無異常。工作效率翻倍的同時,科室超聲影像標準化率提升了超三分之一。
這套由深圳市婦幼保健院、深圳市藍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湖南大學共同開發的產前超聲影像智能檢測系統,經過3年臨床應用、12.6萬例影像數據的驗證,已達到三甲醫院質控“金標準”:標準切面識別平均準確率95.2%,關鍵生長參數測量誤差小于0.3毫米。
2021年,深圳市衛健委已依托這一平臺進行全市產前篩查與診斷質控工作。目前,全市設有產科的80家醫療機構已全部加入該平臺。
“硬核CP”讓AI+率先落地
深圳市婦幼保健院超聲科學科帶頭人李勝利認為,如果不是在深圳,這項AI+產前超聲的成果很難實現如此成功的轉化。
而作為人工智能與高端醫療器械產業的前沿陣地,深圳擁有發展AI醫療得天獨厚的條件。
深圳是國內高端醫療器械產業最主要的集聚地之一,高端醫療器械約占深圳醫療器械產業集群產值的四分之三。邁瑞醫療、華大基因等巨頭坐鎮,開立醫療、北芯生命等創新勢力沖鋒,讓深圳在醫學影像、體外診斷、醫療機器人等領域穩居技術高地。
與此同時,深圳正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鋒城市。華為、騰訊等科技巨頭在AI芯片、云計算、大模型等領域不斷突破,優必選、精鋒醫療、越疆機器人等機器人“尖子生”帶動眾多中小企業持續創新,為醫療設備配備最強大腦。
在深圳,能找到領先的醫療器械企業,也能找到前沿的人工智能企業,產業鏈完整,應用場景齊備。二者強強聯合,就地組成“硬核CP”,共同推進AI醫療在深圳的落地。
正因為產業技術夠硬、鏈條夠全,“臨床需求反向驅動研發”的創新模式在深圳如魚得水。
當護士長發現內鏡清洗機器人缺乏資深護士的“手感”后,企業迅速響應,為其增加微晶壓力感應裝置,實現人機協作的精細化升級;當康復效率低、患者需排隊半個月以上才等得到床位時,深圳市二醫院康復中心攜手企業在10年中研發出約40種康復機器人,使康復效果提升2.33倍。
這種“臨床出題、企業解題”的閉環,讓深圳的醫療AI產品始終緊貼實際需求,避免技術與場景脫節。
深圳市衛健委有關負責人近日透露,準備聯合多家深圳AI頭部企業,探索全AI示范醫院建設,建設數智化、標準化醫療衛生服務新體系。
年輕人口與多年的數字化轉型提供優質土壤,高端產業生態成為技術轉化的強勁推動力,深圳AI醫療得以爆發。
如今,深圳已經為“人工智能+醫療健康”描繪出新愿景:到2027年底,人工智能深度滲透到醫療服務、中醫藥、公共衛生、醫學教育、醫學科技、生命健康、醫藥和醫療器械產業發展等各個領域,打造2-3家AI示范醫院,建設1—2個人工智能+醫療健康示范區。
AI醫療帶來的變革,其意義遠超技術本身——它重新定義了醫患關系、診療流程乃至醫療資源的分配邏輯。在這條路上,深圳正以“硬核創新”與“人文溫度”并重的姿態,為中國AI醫療提供“深圳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