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3月20日電 (羅琨 實習生 陳卓)2025年開年以來,券商密集發債“補血”。W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19日,47家券商合計在中國境內發債合計2339.28億元,相比2024年同期上漲約2.3%。此外,還有多家券商近期密集拋出百億級規模發債計劃。
券商密集發債
Wind數據顯示,2025年開年至今,國泰君安、華泰證券、廣發證券、招商證券等券商在境內已發行債券規模均在100億元以上。其中,廣發證券發行公司債券265.6億元,發行規模最大;銀河證券和國泰君安也均超過200億元。
根據上交所數據,開年以來,多家券商擬發債規模超過百億。其中,國泰君安證券擬發行600億元公司債券,華泰證券發行400億元短期公司債券,興業證券、東方證券均擬發行200億元公司證券,信達證券、南京證券、光大證券、國投證券等發債規模不低于100億元。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向中新經緯表示,券商開年密集發債的現象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第一,業務擴張需求驅動。隨著A股市場回暖,券商自營投資、融資融券等重資本業務對流動性需求顯著增加,發債主要用于支持業務擴展。第二,前期市場利率持續走低,發債成本合意,促使券商主動置換高息存量債務。第三,定增、配股等股權融資方式因稀釋股東權益、審批嚴格等原因,規模有所下降,發債成為更優選擇。
在他看來,當前低利率環境下,發債融資成本顯著低于股權融資,且流程更高效。此外,發債可避免股權稀釋,同時通過次級債、永續債等工具提升資本充足率,增強抗風險能力。不過他也提醒稱,若市場利率反轉或經濟波動,高負債可能加劇償債壓力,影響盈利能力,此外,若募集資金未有效用于業務創新,可能導致資本回報率下降。
一手還舊債,一手補流
根據募集說明書,多數券商將募集資金用于補充公司流動資金、償還公司到期債權等用途。
例如,國泰君安證券擬將400億元擬用于償還到期/回售公司債券本金,100億元擬用于償還有息債務,100億元擬用于補充公司業務運營等日常生產經營所需流動資金;華泰證券擬將200億元募集資金用于償還公司債券本金,200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興業證券擬將150億元募集資金用于補充營運資金,50億元擬用于償還到期公司債券。
明明指出,補充運營資金,短期可支持業務擴張(如財富管理、衍生品交易),增強市場競爭力。但若過度依賴短期融資支持長期業務,可能加劇期限錯配風險。優化債務結構并降低利息負擔,但“借新還舊”模式可能掩蓋流動性問題,長期依賴或削弱資本內生能力。
針對未來發債趨勢,他認為,短期來看,由于當前利率波動較大,預計發行有所放緩。頭部券商憑借信用優勢繼續主導市場。中長期來看,隨著利率中樞的回落,預計券商發債將保持增長。
(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羅琨:luokun@chinanews.com.cn)(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常濤 李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