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3月14日電 (宋亞芬)中新經緯研究院與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等機構14日聯合發布《直播帶貨消費維權輿情年度報告(2024)》(下稱《報告》)。《報告》顯示,2024年直播帶貨消費維權新聞輿情數據中,營銷宣傳問題以27.6%的比例位居首位,且連續三年呈現增長態勢。其中,虛假廣告宣傳、誤導性宣傳、夸大產品功效這三方面問題的比例相對較高。
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對中新經緯表示,這說明一些直播帶貨的主播缺乏誠信意識。“當然,這也反映另一個問題,那就是現階段直播帶貨之間競爭非常激烈,一些商家為抓住消費者眼球,有時候會存在僥幸心理而對商品進行過分夸大渲染!
盤和林表示,要解決這個問題,主要應從兩方面發力,一方面是監管和平臺,要對虛假宣傳進行打擊,降低虛假宣傳者的流量權重,同時打通消費者的投訴渠道,積極處理虛假宣傳的問題。另一方面,消費者自己也要積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一些消費者不但不在乎貨不對板的情況,反而對此習以為常,客觀上縱容了這一情況的發生。
《報告》還顯示,從平臺類型來看,內容平臺(如短視頻平臺、社交媒體等)的消費維權輿情比例(61.2%)明顯高于電商平臺比例(38.8%)。此外,內容平臺在營銷宣傳問題、退換貨問題中的比例也略高于電商平臺。
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認為,這背后反映出內容平臺在直播帶貨領域的監管機制尚不健全!皟热萜脚_以內容吸引用戶,直播帶貨作為其內容變現的重要渠道,平臺往往為了追求流量和關注度而放松了對商品質量、營銷宣傳的嚴格審核。這導致一些不法商家利用內容平臺的監管漏洞,進行虛假宣傳、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甚至違禁商品!
同時,朱克力指出,內容平臺上主播眾多,水平參差不齊,為了吸引粉絲、提高銷量,部分主播可能會不惜夸大產品功效、虛構銷售數據,甚至使用極限詞匯進行虛假宣傳。而消費者往往被主播的口才和表演所吸引,容易忽視產品本身的真實情況。而且內容平臺上的退換貨機制也相對復雜,給了部分商家利用平臺規則漏洞、設置退換貨障礙的機會,使得消費者在遇到問題時難以維權。
針對內容平臺消費維權輿情比例偏高的問題,朱克力認為應從多方面入手解決。一方面,內容平臺應加強對主播和商家的資質審核,建立嚴格的準入機制,確保商品質量可靠、宣傳真實合法。另一方面,平臺應完善消費者維權機制,暢通投訴舉報渠道,簡化退換貨流程,提高維權效率。同時,監管部門也應加強對內容平臺的監督指導,推動平臺建立健全內部管理制度,共同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和消費者權益。(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張芷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