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3月14日電 題:平臺可通過AI等技術加強直播帶貨監管
作者 洪濤 中國消費經濟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
14日,中新經緯研究院與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等機構聯合發布《直播帶貨消費維權輿情年度報告(2024)》(下稱《報告》)。《報告》顯示,2024年直播帶貨消費維權新聞輿情數據中,營銷宣傳、產品質量與銷售違禁商品三類問題突出,亟待完善。其中,內容平臺(如短視頻平臺、社交媒體等)的消費維權輿情比例明顯高于電商平臺,內容平臺的問題數據量比例為61.2%,高于電商平臺的38.8%。
相對而言,內容平臺進入帶貨行業時間較短,經驗不足,這可能是其輿情問題更加突出的首要原因。其次,內容平臺主要以內容創作為核心,直播帶貨是其衍生功能,因此在商品質量、廣告宣傳等方面的監管機制,相對電商平臺更為薄弱。此外,也反映出內容平臺售后服務可能還不完善,進一步加劇消費者的不滿情緒。
針對這一問題,筆者認為,從監管角度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去改善:一是政府監管部門應主動進行引導,如約談,并通過正面案例進行宣傳,從而引導其走上規范的發展道路;二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法律法規教育,使許多非故意違法者避免違法違規;三是發揮大平臺的作用,通過平臺進行監管,更具有針對性。
對于內容平臺而言,則應首先建立更加嚴格的商家和主播準入機制,對入駐商家和主播的資質、信譽進行嚴格審核,確保其具備合法經營資格和良好的商業信譽。其次,還應積極應對消費者投訴,建立完善的投訴處理機制,確保消費者在遇到問題時能夠快速得到解決。再次,內容平臺還應定期對商家和主播進行法律法規和職業道德培訓,提升其合規意識和責任意識,避免虛假宣傳和銷售劣質商品。建議通過建立商家和主播的信用評價體系,對違規行為進行記錄和公示,對信用良好的商家和主播給予獎勵,對信用差的進行懲罰或清退。此外,內容平臺還可以通過人工智能(AI)和大數據技術,實時監控直播內容,自動識別虛假宣傳、違禁商品等違規行為,及時進行處理以消除負面輿情。(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宋亞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