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電投核電資產大騰挪,A股第三家核電運營巨無霸將橫空出世
大型發電央企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國電投)正加速整合核電資產,抓住行業發展的新一輪黃金期將其推向資本市場。電投產融(000958.SZ)3月11日晚披露重大資產重組草案,置入國電投核能有限公司(下稱電投核能)的更多細節浮出水面,三大核電巨無霸A股會師又邁進一步。
根據交易方案,電投產融擬置入國家核電技術有限公司及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合計持有的電投核能100%股權,置出國家電投集團資本控股有限公司100%股權。置入資產和置出資產的差額部分,由電投產融發行股份向國家核電及中國人壽購買。同時,電投產融擬向不超過35名特定投資者發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
交易完成后,電投產融置出現有金融業務,注入主要從事建設、運營及管理核電站的資產,成為國電投集團核能發電業務的唯一資產整合平臺。
哪些資產將被注入
根據資產評估報告,以2024年9月30日為評估基準日,置入資產電投核能的估值約為571.23億元,置出資產國電投資本控股估值約151.08億元。草案顯示,2022年度、2023年度及2024年1-9月,電投核能的核能發電業務毛利率分別為46.86%、42.55%和35.01%。
資產重組的同時,電投產融將以詢價發行的方式向特定對象發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募集配套資金總額不超過50億元。所募資金將用于電投核能旗下山東海陽核電站3、4號機組項目的建設。
截至目前,電投核能控股在運核電機組2臺、合營在運核電機組6臺,在運核電機組權益裝機規模745萬千瓦;控股在建機組2臺,裝機250萬千瓦;擁有優良的沿海儲備廠址。此外,作為中國第三大核電投資運營商的國電投集團控股但尚未注入電投核能的在運和在建機組共有6臺,合計裝機規模807萬千瓦。
據澎湃新聞梳理,截至報告書簽署日,電投核能擁有6家合并范圍以內的子公司,包括山東核電有限公司、上海禾曦能源投資有限公司、國電投核電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國電投萊陽核能有限公司、電投核能(威海市文登區)能源有限公司和零碳能源產業技術研究院(煙臺)有限公司。
其中,山東核電總體規劃6臺核電機組,目前在運機組為1號、2號機組(一期工程),在建機組為3號、4號機組(二期工程),此外5、6號機組(三期工程)正在規劃中,擬建設2臺國產化CAP1000壓水堆核電機組,尚未取得國家發改委的核準手續。山東核電還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大型壓水堆熱電聯產實踐。
上海禾曦的定位是管理國電投參股的核電資產,目前持有秦山三核20%股權、江蘇核電30%股權和秦山聯營6%股權。
萊陽核電項目擬建6臺采用“國和一號”(CAP1400)技術的機組。該技術單機功率達到150萬千瓦,是中國自主設計的最大功率的核電技術。
核電建設周期長,所需的巨額資金是核電巨頭積極對接資本市場的根本動因。
通常情況下,核電項目需要10年甚至15年才能全面建成和投產,前期投入巨大,其中20%資金是股東資本金,80%依靠債權融資。上市是解決核電企業資金缺口的最佳方式,尤其在核電加速發展階段,上市將顯著增加核電企業的資金流動性和充裕度。
澎湃新聞注意到,2022年以來,國電投旗下多個CAP系列三代核電機組獲準開工,未來數年將迎來建設高峰期。
按照草案,國電投集團在《關于避免同業競爭的承諾函》中稱,對于其控制的其他下屬企業目前從事的核能發電業務,將在相關核電項目正式商運后三年內,經履行必要的決策、審議及批準等程序后,通過包括但不限于股權收購、資產重組等方式將相關核電資產逐步注入上市公司。
延宕已久的核電資產上市
國電投由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與國家核電技術有限公司于2015年5月重組成立。長期以來,國內擁有核電牌照、也即核電項目業主開發資質的只有中核集團、中廣核集團以及國電投集團三大核企。這一格局直至2020年9月才被打破——海南昌江核電二期工程的獲批,標志著發電央企華能集團正式成為第四家具備控股建設大型壓水堆項目資質的核電集團,“核電業主俱樂部”擴容為四家。從旗下在運在建核電裝機容量來看,國電投的核電資產規模位列中核、中廣核之后。
核電雙寡頭中核、中廣核早已將核電資產打包推向資本市場。2014年12月,中廣核電力(01816.HK)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交易。次年6月,中核集團控股的中國核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核電,601985.SH)掛牌上市,成為A股首家純核電上市企業。2019年8月,中國廣核(003816.SZ)在深交所中小板掛牌上市。
早在國電投重組成立之初,核電資產上市已有醞釀。2015年12月澎湃新聞曾獨家報道,時任國電投集團董事長王炳華在內部會議上透露,2016年將啟動國電投核電資產板塊,即國家核電技術公司的整體上市,謀求赴港借殼上市。2015年底,國電投旗下中國電力新能源(00735.HK)發布公告,與國電投簽訂了關于獲注國家核電資產的諒解備忘錄。
但后續推進并不順利。這與彼時國內核電建設遇冷直接相關:繼2015年核準8臺新建核電機組后,2016年中國未核準新的核電項目,2017年唯一開工的項目,是性質相對特殊的中國示范快堆工程。2018年,國內新建核電項目再度出現“零核準”。2019年,山東榮成等三個核電項目獲得核準,此后核電審批再度進入長達一年多的沉寂期。
最近三年,國內核電核準節奏重回正軌。2022年、2023年,均有10臺核電新機組在年內獲得核準,2024年11臺新機組獲批。
核電產業進入新一輪高速發展期,大大助推了國電投重新向資本市場發起沖刺。澎湃新聞注意到,除核電之外,國電投整合上市公司資產的意圖十分明顯:遠達環保(600292.SH)將成為其境內水電資產整合平臺,風光新能源資產保留在中國電力(02380.HK),后者正在推進整體回A計劃。
記者 楊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