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3月13日電 題:出海模式生變,中國品牌如何快速崛起?
作者 王昕 國家廣告研究院副院長
中國品牌出海,是一個長期被關注和熱議的課題,其中討論最多的是出海的模式和品牌的國際傳播。中新經緯研究院與國家廣告研究院聯合出品的報告《中國品牌出海十大案例》(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品牌全球化進程加速,出海品牌數量與行業領域顯著擴大,加速布局海外市場,呈現出“多行業突破、全鏈路創新、文化賦能”等特征。此外,中國品牌出海已從單一產品輸出轉向“技術+品牌+本地化”的多維整合,更加強調長期價值與生態協同。
王昕(本人供圖)
進入新世紀的第三個十年,在“中國制造”行銷全球的基礎上,中國品牌正在經歷從產能價值到品牌價值的深刻蛻變。在新技術的加持下,原本就具備生產力優勢的產品和產業率先突破,實現了在傳統制造業的基礎上孕育新興消費品牌的發展目標。
多行業突破: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品牌”
2024年,中國品牌在多個行業領域取得了顯著突破,尤其是在電子、汽車、家用電器、建筑裝飾、電氣設備等行業,這些領域的品牌成為新時期中國品牌出海的先鋒隊。中國企業憑借技術創新和服務升級,獲得了“彎道超車”的競爭優勢,打破了全球市場的固有競爭格局,與傳統的西方品牌分庭抗禮,甚至在某些市場領域改寫了國際市場的競爭關系。
這些領域所獲得的突破,不僅是“中國制造”向“中國品牌”轉型的階段性成果,更是近年來我國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注重科技創新能力、著力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等國家戰略實施的重大體現。這些因素持續發揮作用,也正在為中國品牌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內在驅動力。
隨著“產能+技術+資源”發展模式的持續推進,越來越多的行業將經歷蛻變式成長,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全球性品牌。未來,中國品牌將在國際環境中實現產品品牌、產業品牌和國家品牌的緊密捆綁,并最終形成一個有機整體的品牌系統。
出海模式創新:從單一輸出到多維整合
過去,中國品牌出海往往存在簡單化思維,部分企業將品牌出海等同于產品輸出或廣告傳播,缺乏品牌出海的整體性、科學化的系統思維。例如,某些企業將出海理解為在海外做廣告,甚至出現過“拼單”登陸紐約時代廣場大屏等簡單粗暴的做法。
事實上,品牌出海是一個以營銷思維為導向的系統性工程,所有與企業營銷相關的要素都應當納入出海規劃的考慮范疇,并進行系統性設計和實施。
2024年,中國品牌出海的理念日趨成熟,“技術+品牌+本地化”的多維整合模式初步探索成型。這一模式賦予了中國品牌在出海過程中的靈活性和落地性,尤其在文化賦能方面,中國文化符號的全球化融合成為鮮明亮點。通過品牌載體柔化文化內涵的植入,中國品牌或能更好地打破文化隔閡、講好中國故事。這一模式不僅適用于當前的國際傳播,也為未來的中國形象國際化塑造提供了新的思路。
品牌系統性建設:從內功修煉到全球競爭
品牌出海的背后動力來自企業的內功修煉,而非簡單的外向型發展。2024年,中國企業在品牌系統性建設的觀念和能力上有了顯著提升。品牌建設不再僅僅依賴于某些單一特質,而是更加注重提升系統性規劃和科學思維的能力。
而從2024年中國品牌出海的一系列動作可以看出,中國企業的品牌思維和品牌觀念在長期的市場競爭中日臻成熟,企業的品牌出海規劃普遍考慮了包括品牌認知力、傳播力、建設力和引領力等各方面要素的作用發揮和價值彰顯。
這一變化深刻體現出中國企業品牌觀念的科學化構建和系統化升級。中國品牌的全球影響力不僅體現在商業領域和經濟價值上,更為重要的是,國際消費者對中國品牌的感知、印象和記憶,最終都將凝結為對于中國文化、氣質和國家形象的態度認同和情感記憶。這種影響將綜合體現在國家外交、國際影響力甚至國際秩序調整和重塑等多元方面。
隨著國內新質生產力集群的迅猛發展、生產力資源的價值不斷釋放以及關鍵技術創新應用的涌現,中國品牌出海將在2025年迎來源源不竭的機會和動能。未來,隨著國際博弈局勢的變化和新技術的崛起,固化的國際市場格局將進一步松動,中國品牌有望在這一歷史契機中快速崛起。(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