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3月7日電 題:“特別國債+寬松貨幣”協同發力穩金融促增長
作者 朱英姿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系主任、教授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擬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1.3萬億元、比上年增加3000億元。擬發行特別國債5000億元,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資本”。
國有商業銀行作為金融體系的核心樞紐,其資本充足率水平直接關系到信貸供給能力與風險緩沖空間。根據巴塞爾協議Ⅲ的理論框架,核心一級資本(CET1)是銀行抵御非預期損失的“最后防線”。截至2024年9月末,郵儲銀行(9.42%)和交通銀行(10.29%)的核心資本充足率略高于全球系統性重要銀行(GSIB)的最低監管要求,不過緩沖空間仍應該進一步提升。
特別國債的定向注資,正是通過財政工具逆向補充資本缺口,既符合逆周期調控“未雨綢繆”的邏輯,也體現了巴塞爾協議倡導的前瞻性風險防范理念。歷史經驗顯示,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2700億元特別國債曾推動四大行資本充足率提升至8%,為后續市場化改革奠定了基礎。此次5000億元注資預計可使郵儲銀行CET1提升至11%以上,交通銀行突破12%,為化解房地產債務風險和地方融資平臺轉型提供關鍵的安全墊。
根據信貸傳導機制理論,銀行資本金每增加1元,可通過乘數效應撬動約10倍信貸投放(假設資本充足率為10%),5000億元注資理論上可釋放5萬億元信貸增量。更重要的是,國有大行作為基建、科創、綠色轉型等領域的主力金融機構,其資本實力增強可直接服務于國家戰略。
同時,《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適時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充裕”“積極穩定資本市場”。此次特別國債發行與貨幣政策的協同行動,其核心邏輯在于政策的協同性,以資本充足性為支點撬動金融穩定與經濟增長的雙重目標,通過逆周期調控熨平經濟波動,為中長期結構轉型夯實基礎。貨幣與財政的協同發力,既通過貨幣政策解決短期流動性問題,又通過財政注資破解長期資本結構難題,二者結合可避免“流動性陷阱”。更深遠的意義在于,這種協同釋放出強烈的逆周期調控信號。(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孫慶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