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的春天】習近平的兩會之問丨“芯片是國產的嗎?”
中新網3月1日電 題:【奮進的春天】習近平的兩會之問丨“芯片是國產的嗎?”
“你們起重機里面的芯片,是國產的嗎?”
“全是國產的。”
2023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同來自徐工集團的工人代表單增海有這樣一段對話。
2017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曾來到徐工集團。
彼時,總書記饒有興致地登上一臺全地面輪式起重機,詳細詢問技術創新細節和操作流程,并叮囑大家:“創新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源泉,很多核心技術是求不到、買不來的。”
五年多過去,單增海給總書記帶來一個好消息:
“2017年您考察徐工時乘坐的220噸全地面起重機,關鍵指標已達到全球第一,國產化率由原來的71%提升到100%。”
聽了單增海的匯報,習近平總書記感慨:“從全世界來看,我們現在的制造業門類品種是最齊全的。同時,我們還要再提升,向中高端走,我們高質量發展要體現在這里。”
對于中國制造的轉型升級,習近平總書記一直牽掛于心。
2013年,習近平同志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后首次在全國兩會期間“下團組”,就參加了科協、科技界委員聯組會。
面對科技界委員,他語重心長地談起“自主創新”。
“過去你弱的時候誰都想賣技術給你,今天你發展了,誰都不愿賣技術給你,因為怕你做大做強。在引進高新技術上不能抱任何幻想,核心技術尤其是國防科技技術是花錢買不來的。”
對于我國制造業的發展前景,習近平總書記有著清晰的戰略判斷——“老是在產業鏈條的低端打拼,老是在‘微笑曲線’的底端摸爬,總是停留在附加值最低的制造環節而占領不了附加值高的研發和銷售這兩端,不會有根本出路。”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提出“三個轉變”的重要論斷,要求“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十余年來,總書記一次次深入生產研發一線,始終關注著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
“我們要做一個強國,就一定要把裝備制造業搞上去,把大飛機搞上去”;
“建設制造強國,必須加強技術研發,提高國產化替代率”;
“制造業的核心就是創新,就是掌握關鍵核心技術”;
……
前不久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堅守主業、做強實業,加強自主創新”。
從國產芯片到國產大飛機,從“手撕鋼”到新能源,從機器人到人工智能……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建成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研發體系和工業體系,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在總書記的兩會之問里,映照出中國制造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式發展。
|出品人:陳陸軍
|總監制:張明新
|總策劃:俞嵐
|策劃:吳慶才
|統籌:馬學玲 闞楓
|執筆:袁秀月
|校對:孫靜波
|視覺:雷宇竺
|中國新聞網“習言道”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