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2月21日電 題:“比價效應”推動銀行理財規模增長
作者 薛洪言 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
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末,我國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達29.95萬億元。據測算,在主要理財公司規模穩中有升的態勢下,2025年1月份理財市場總規模或已突破30萬億大關,重返歷史峰值。
本輪銀行理財規模擴張的核心驅動力來自存款利率下行與債券牛市的共振效應。今年以來,1年期存款利率普遍降至1.5%以下,疊加規范手工補息的政策,促使存款資金外流。南財理財通發布的研報顯示,全年“固收+權益”理財產品平均回報為3.41%。普益標準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30日,2024年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年化收益率約為3.34%,顯著高于同期存款利率。這種“比價效應”使得銀行理財成為存款資金的重要承接池。
萬億級理財公司數量也已從此前的8家擴容至13家,據統計,存續產品規模排名前十四的頭部銀行理財公司,市場份額占全部銀行理財公司總份額超八成。隨著13家理財公司邁入“萬億俱樂部”,行業集中度持續提升。頭部效應既加劇了行業競爭,也催生出新的競合生態。一方面,頭部機構的競爭加劇,另一方面,頭部機構與中小機構生態協同也更為普遍。對中小機構而言,在非標資產稀缺與投研能力薄弱的雙重擠壓下,行業洗牌或將加速,代銷頭部機構產品,并聚焦差異化客群成為重要的競爭策略。例如,寧銀理財聚焦長三角區域客群、青銀理財深耕養老金融。
在存款利率下降、存款大搬家的趨勢下,2025年理財規模大概率仍能保持正增長。但受債市波動性加大影響,理財產品收益優勢可能收窄,2025年理財規模增速大概率會放緩。面對資產荒與收益率下行的壓力,銀行理財產品要提供有吸引力的收益回報,增配權益資產是大勢所趨。
站在30萬億的歷史節點,銀行理財行業正經歷從“存款替代”向“財富管理”的跨越。理財行業需從“規模擴張”轉向“價值創造”,通過資產端能力重構與負債端服務升級,破解低利率時代的增長悖論。(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謝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