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需求回暖!國有大行強勢搶跑,中小行輕松“吃飽”?
財聯社1月31日訊(記者 梁柯志)臨近春節假期,正是銀行支行網點最忙時刻。
近日,財聯社記者走訪最能反映銀行開門紅狀態的銀行基層網點,了解今年銀行開門紅狀況以及與往年不同的特點。
最早始于去年10月的開門紅是銀行機構每年的重頭戲,雖然在規模效應的指導下有所淡化。但是,多位支行業務人士表示,“考核的任務依然不輕”,另一方面,正如某城商行大客戶經理所言,銀行一年主要靠年頭年尾,不沖刺業務可能就被他行搶走,被動主動都無奈要加入。
一位國有大行的支行行長對財聯社表示,1月份重點突破存款和理財,近日帶領理財經理密集拜訪潛力客戶,基本一日三批的節奏,回到網點往往都是天黑時分。
多家銀行分析師認為,考慮到同比效應,今年銀行業四個季度放貸節奏還是會維持“4321”的比例。
中金公司分析師林英奇預計,2025年1月“信貸開門紅”新增貸款規模可能達到4.5-5.0萬億元,與2024年初接近或略降,但單月信貸新增規模有望排名歷史前三。
在投向上,預計1月新增信貸投向以基建、高技術制造業、綠色貸款等對公貸款為主,“十四五”計劃“收官”也可能帶來一定信貸需求。
早放貸早受益,已有銀行完成開門紅任務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早儲備、早放貸、早受益深入銀行業人心,最早在去年10月就有銀行開門紅啟動消息。
多位銀行業務人士反映,去年底以來企業信貸需求有所回暖,包括按揭和消費貸款業務量都出現一定程度反彈,雖然力度不如前幾年強勁。
上述大行支行人士表示,銀行多年習慣于一季度放貸可以多收利息的操作模式,近兩年早放貸還有一層搶客戶的潛在動力。
中金公司報告顯示,2023和2024年1月四大行信貸有“靠前發力”的記錄,單月投放規模超過2萬億元,遠高于2020-2022年1.0-1.4萬億元左右的規模。
某大型股份行廣州分行信貸人士承認,去年底來自大行的壓力比較明顯,對公和零售業務都比較卷,部分產品大行開出的“特殊”優惠條件和返利都比較有競爭力。
此外,最近半年,一線城市中心區域和高端住宅房價和交易已經企穩,逐步出現回升跡象,帶來個人貸款的增量。
林英奇預計,大行在高基數下2025年實現同比多增有一定難度;但是,中小銀行受經營區域經濟景氣度等因素影響,2024年基數不高,部分中小銀行開門紅情況可能更加積極,一季度信貸有望實現同比持平或多增。
1月16日,杭州銀行回答投資者提問時稱,自去年四季度開門紅活動以來,該行對公條線信貸儲備較為充足,截至目前投放情況良好。從投放的客戶結構來看,國有企業仍是重點客戶之一。
江蘇銀行則回應稱,去年下半年集中推進2025年項目儲備,得益于江蘇地區雄厚的產業基礎和投資需求,目前整體進度符合預期,預計將對信貸投放形成有效支撐。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1月以來山西、河南和廣東部分城農商行陸續發布喜報稱,一季度開門紅任務基本或超額完成,公布業務完成數據主要集中在貸款領域。
第二階段存款、代銷才是硬仗
相對于對公業務,個人業務開門紅難度似乎較高,有股份行支行理財經理對財聯社表示,今年一季度開門紅需要完成全年任務量的60-70%比例,“任務比較重”。
該人士表示,存款立行的口號再次提出,一方面提升個人存款可以增加客戶基數,也是代銷產品的重要基礎,另一方面,個人存款比對公派生存款更加穩定,成本相對也更低。不過,今年大行去年底開始在存款上也加大各種返利力度,對股份行產生了擠壓效應。
此外,一家總部位于北京的股份行某支行負責人對財聯社表示,今年總行加大對利潤指標的考核,要求在規模指標的基礎上,“想法設法”增加中收和各類服務費用,以彌補利潤的缺口。
中信建投分析師馬鯤鵬、李晨對今年開門紅分析后表示,銀行中收同比有望改善,主要是2024年基數較低,疊加0924政策轉向后市場信心和預期有一定修復,理財規模的逐步改善能夠對沖一部分費率下行影響。
上述股份行理財經理也表達無奈,目前保險和基金代銷帶來的中收和傭金比較高,為總行考核重點。雖然資本市場表現有所回升,但是基金收益和產品吸引力依然不足,部分理財經理自己購買來完成任務;保險則遭遇預定利率不斷下調,現在網點代銷效果也一般,對于一季度3000萬的代銷任務倍感壓力。
在理財產品代銷方面,上述網點人士反饋銷售情況相對于其他產品較好,主要由于其穩定收益表現。
不過,代銷與存款指標本身又存在競爭,需要進行一定程度平衡。
國信證券最新報告認為,去年12月份,理財規模存量環比上月略微下降0.2萬億元,主要因年底產品回流存款。理財子因此加大旺季營銷,通過費用讓利,打造“爆款產品”等模式增募規模,其中股份行理財子“開門紅”訴求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