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春節,機票為什么又“跳水”了|姍言兩語
作者:陳姍姍
最近幾天,不少有春節出行計劃的旅客發現,他們提前預訂的機票又降價了。
比如一位網友就表示重新預訂了一家三口春節期間從北京前往珠海的航班,因為同樣的航班,相比半個月前預訂時,平均每人可以少花600多元。
在社交平臺上,類似的吐槽越來越多,這樣的情況到底是個案還是普遍現象?或許來自平臺的整體數據可以看得更全面。
去哪兒數據顯示,近期多條航線機票跳水,部分航線低至百元,比如天津-上海不含稅票價最低145元,大同-西安199元、北京-上海213元、三亞-北京230元。根據去哪兒盤點的近期國內熱門航線機票降價情況,1月26日-29日各地前往海口、三亞的機票價格降幅最高,比如1月28日上海-三亞,同比近30天均價降價幅度近55%,降價金額超500元;1月26日成都-海口降價53%,最低606元起;北京-三亞,降價44%,最低764元起。
航班管家的統計數據則顯示,截至1月23日,對比2024年春運相同提前期預訂周期,目前2025年春運國內航線經濟艙平均票價(不含稅)約882.7元,同比下降4.6%(同期值為925.4元),但筆者在2024年底通過航班管家查詢今年春運期間的國內航線經濟艙平均票價時,不含稅票價還在千元以上(1006.3元),這意味著,目前整體春運的票價比一個月前下調了超過百元,也意味著現在買國內經濟艙的票價是比一個月前要劃算些。
一到旺季臨近時,機票就“跳水”,似乎成了近年來的常態。記得2023年國慶小長假前夕,就有不少網友在社交媒體上吐槽,稱自己提前買的國慶機票買貴了,臨近出行時發現票價突然“跳水”;2024年“五一”小長假臨近時,部分航線再度出現臨近出行時大幅降價的情況。
按照不少人的通常認知,機票應該是越早訂越便宜,類似不少商家推出的“早鳥價”,但筆者咨詢了相關航司和業內人士發現,臨近起飛時下調部分航線的票價,是國內航司的一種定價策略:如果飛機快要飛了,客座率并不高,航司就可能通過降價的方式吸引更多原本沒計劃出行的旅客乘坐,能賣一張是一張。
這個時候,如果航司在一個月前放出的航線機票定價比較高,這條航線到最后又因為沒能達到預期的高客座率而降價攬客,提前一個月買機票的旅客就可能感覺“虧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疫情前,機票在臨近出行時出現“大跳水”的情況并不普遍,春運期間大多熱門航線的票價基本不會變動,尤其是返鄉航線,但近年來為何網上吐槽機票“跳水”的聲音越來越多?這與航司之間的競爭加劇、供求關系變化、以及高鐵的分流不無關系。
首先是航司普遍對于傳統旺季的航班需求存在較高的預期,因此在初期定價時就會先定下比較高的票價,但隨著運力的增加,需求的增加并沒有同步跟上。
這種定價策略帶來的一個結果,就是抑制了部分旅游客源的飛行意愿,使其放棄出游計劃,或者選擇流向高鐵。
這也是更多旅游相關航線或者反向過節航線,容易爆出票價“跳水”的重要原因:航司看到某條航線的客座率不高,就會在高鐵開始售票前后下調票價,希望以此吸引或留住客人。
其次,高鐵對機票“跳水”的影響也是日益明顯。近年來,隨著更多高鐵線路的鋪設,高鐵對航空旅客的分流影響在逐漸加大。2024年,鐵路發送旅客超過43億人次,同比2023年增長了13%,同比2019年增長了18%。與疫情之前相比,鐵路旅客運輸量的增長幅度明顯高于民航。
根據在線旅游平臺對于既購買過飛機票也購買過火車票的交叉用戶群體進行的分析,這部分旅客中大約有55%的旅客會受到價格影響來選擇交通出行方式,所以高鐵的增班也限制了民航快線上機票價格的提升空間。
多家國內航司市場部人士就對筆者透露,2024年即使是傳統旺季的暑運和國慶,票價水平都不如2023年,就是因為不少航線只要稍微提價,旅客就轉向了高鐵。
這樣的情況下,旅客什么時候購買機票更便宜就變成了一種賭博,也給未來的春節等旺季民航定價體系帶來更多不確定性:畢竟“吃了幾次虧”的旅客,可能不會再積極地提早訂票,而是觀望到最后一刻,也就給航空公司根據客座率來評估航班收益和是否執行航班的決策帶來了更大的難度。
那么,臨近起飛的機票價格“跳水”,該不該全額退還差價?根據國內外航司的普遍慣例,購買機票時如果航司已經明確了退改簽的規則,并清晰的展示給旅客,那么航空公司就沒有退還差價的義務。
不過近年來,為了緩解消費者對臨期機票“跳水”的抱怨,部分航司開始通過發放“無理由退票券”的方式來避免投訴,部分平臺則推出了“買貴賠”的套餐。或許采用更多創新方法來精準識別不同旅客群體的需求,推出更加貼合旅客需求的產品和服務,而不僅僅是讓旅客在機票價格上糾結,才是更長遠的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