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月18日電 (魏薇)“銀柳的諧音是‘銀留’,有把銀子留在家中的寓意,最近比較熱銷。還有北美冬青,它的花語是生命,寓意紅紅火火、興旺昌盛。”云南昆明斗南花卉市場(下稱斗南花市)的商戶李勝歡對中新經緯表示。
眼下進入年宵花銷售旺季,走進斗南花市,各種年宵花占據了市場的C位,不少消費者在此選購。從早期以路為市,到如今成長為中國花卉產業集群,斗南花卉產業經歷了怎樣的蛻變?年宵花銷售旺季又呈現出怎樣的景象?近日,中新經緯走訪了云南昆明斗南,探訪一枝鮮花交易背后的故事。
斗南花卉市場:網紅、明星都來“打卡”
“年宵花從2024年11月就上市了,一般到農歷‘小年’以后銷量會更好。”李勝歡指著眼前的鮮花說道。
中新經緯看到,在她的攤位上,擺放著北美冬青、蠟梅、郁金香等年宵花品種。“這是北美冬青,它來自北美,但是已經引進到云南種植,4年以上的果樹才能結出來果子。”李勝歡介紹,她的攤位上從高到低有A、B、C三個等級的北美冬青,價格也從150元至70元一束不等。
李勝歡稱,蠟梅也是一種受消費者歡迎的年宵花,它的花期長達1個多月,顏色豐富。在她的攤位上擺放著八九種顏色的蠟梅花,今年紅色、橙色、黃色和孔雀藍的蠟梅花最受歡迎。據她透露,除了線下渠道,她還在線上售花,好的時候每天賣出20至30束,一般每天可以賣出十幾束。
李勝歡是一名90后,在斗南花市賣花已經9年多了,“我們全家都在做花卉行業。”
公開資料顯示,斗南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呈貢區,坐落于滇池東岸。“云南兼具低緯度和高海拔的特點,這就帶來了適宜的溫度、強烈的光照、較大的晝夜溫差,這三個要素疊加,就形成了云南花卉生產的優勢。”云南斗南花卉產業集團有關負責人介紹。
早期的斗南花卉交易以路為市,隨著鮮切花每日交易額和交易人數的增加,原來的場地無法承載。1999年,昆明斗南花卉有限公司應運而生,當年投入近億元,在56畝的土地上,建成了斗南花市。如今斗南花市的交易場地達到286畝,建筑面積33萬平方米。
在這里,早上八點半到下午五點半,是面向游客的零售交易;晚上八點半到凌晨五點是面向批發商的大宗交易。兩個場次不間斷為花卉交易提供場地和服務。“白天做零售和晚上做批發的是不同的商戶,實際上是一個市場用兩次。”上述負責人介紹。
李勝歡回憶道,剛來到斗南花市時,這里的知名度并不像現在那么高,如今通過直播帶貨等各種渠道知道斗南花市的人越來越多,很多網紅、明星,還有外國友人等都來這里“打卡”。
李勝歡透露,不久前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祎來她的攤位買過花,汪涵等明星也來斗南花市做過節目。
隨著從事花卉行業的時間越來越長,李勝歡也積累了很多回頭客。“我的微信朋友圈現在有6000多人,有的客戶在我這里買了五六年花。”李勝歡透露,最近很多客人在預定年宵花,大約在1月15日到18日發貨,這樣既可以保證花的新鮮,又能讓鮮花在過年期間綻放。
上述負責人介紹,春節前十天左右,斗南花市的批發端就會進入旺季。根據往年的銷售情況看,在春節期間對于紅色系列的花卉需求量更大,包括大花蕙蘭、蝴蝶蘭等花卉銷售將迎來強勁的增長。
“在整個春節期間,零售市場也一天不休息,并且將增加經營面積,提升交易環境,為廣大消費者提供良好賞花、購花和游樂環境。”該負責人說。
據云南斗南花卉產業集團提供的數據,目前,每天在斗南花市上市117類、1600多個品種的鮮花,2023年,斗南花市鮮切花交易量達到107.8億枝,總交易額96.6億元;盆花多肉、加工花卉、花卉衍生品、花卉農資交易額達到40多億元,斗南花卉交易總額達到140多億元。
據多家媒體2024年9月報道,由云南省花卉技術培訓推廣中心、昆明國際花卉拍賣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下稱昆明花拍中心)聯合發布的《云花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2023年,中國鮮切花產量為315.39億枝,全國花卉銷售額2167.95億元。2023年,云南鮮切花產量189.7億枝,居全國第一,全產業鏈產值超1200億元。
2023年5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全國花卉業發展規劃(2022—2035年)》提出2035年遠景目標,即中國基本實現花卉業現代化、力爭花卉年銷售額超過7000億元。
花拍中心:日均交易706萬枝鮮花
除了傳統的對手交易、批發交易等,在昆明斗南,還引進了國際先進的花卉拍賣交易。
走進昆明花拍中心的拍賣大廳,中新經緯看到,多只拍賣交易大鐘懸掛在大廳前方,鮮花經紀人們盯著電腦屏幕,正在進行交易。
據昆明花拍中心官網,該中心創建于2001年,在昆明本地有16萬平方米的交易場館和兩個拍賣大廳、12口交易大鐘、900個交易席位,另有北京、菏澤、上海、蘭州等分中心同期進行拍賣交易。目前,該中心共有3.3萬個花卉生產者(供貨商)會員和3500多個產地批發商(購買商)會員。
“拍賣交易模式是從荷蘭引進的。”昆明花拍中心副總經理高紅玲介紹,云南花卉行業最早以對手交易為主,存在信息不透明和價格形成機制的問題。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過考察荷蘭,引入了拍賣交易模式,并成立了昆明花拍中心。
高紅玲表示,鮮花的定價受多個因素影響,包括供貨量、節假日、等級、供應商品牌等,導致鮮切花的價格波動較大。“花拍中心采用降價拍賣模式。由拍賣師控制起拍價和底價,依靠專業拍賣師積累的經驗及豐富的交易大數據進行定價和控價,保證拍賣的公平性和價格的合理性。目前,昆明花拍中心約有20位拍賣師,有的拍賣師從業已經20多年。”
在高紅玲看來,這一創新不僅解決了信息和價格的問題,還促進了花卉交易的透明化和標準化,提升了云南花卉在全國的競爭力。“花卉拍賣體系建立起來后,發展迅速,目前花拍交易中心的花卉交易規模僅次于荷蘭的阿爾斯梅爾花卉拍賣市場,是全球第二大花卉拍賣市場。”
官網顯示,2024年昆明花拍中心全渠道交易量25.27億枝,日均交易706萬枝,成交率95%,均價0.94元/枝。截至目前,單日最高交易量1125萬枝/日。其中,玫瑰交易量占云南玫瑰70%以上、多頭玫瑰占90%以上,滿天星占80%以上。
高紅玲介紹,近五年,昆明花拍中心整體交易規模的平均增長率在12%至14%左右,最快0.04秒成交一個批次,1小時成交120萬枝左右。
昆明拍賣中心也承擔著鮮花整個流轉過程,在物流大廳中,中新經緯看到,工人開著叉車在大廳中運送鮮花。
“6—8小時,我們就要完成鮮花的整個流轉過程。整個環節分為到貨組貨、質檢拍賣、分貨提貨等,貨品到花拍中心再送出,一共有22個流程。”高紅玲表示,通過流程標準化,提升效率,使買家在拍賣結束后,能在1小時內完成提貨。
對于即將到來的春節,高紅玲表示,春節銷售旺季即將開始,目前采購活動已經啟動,云南省外商超等客戶已經開始備貨,在1月15日前后迎來銷售高峰,年宵花的銷售情況預計優于2024年。
走向國際:出口鮮花也能實現“次日達”
如今,通過斗南,云南的花卉不僅在中國國內銷售,還遠銷至東南亞、中亞等國際市場。
“1月上旬,我們每天發1、2車花卉到越南,1月15日要發8車花,花農采摘的蠟梅運送到越南只需要兩天時間。”昆明花易寶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花易寶公司)國際部總經理謝耀榮對中新經緯表示。
謝耀榮介紹,越南也會過春節,從1月開始,該公司的年宵花開始大量出口,1月10日至20日之間會進入銷售爆點,“越南最喜歡的年宵花包括大花蕙蘭、蝴蝶花、蠟梅、洋牡丹等。蠟梅和洋牡丹的銷量非常大,蠟梅一天能賣20萬扎,洋牡丹每天能賣10萬扎,一扎是300克。1月10日之后,年宵花的銷量可能會翻三到五倍。”
官網顯示,昆明花易寶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3月21日,是一家專注于產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和運營的高新技術企業,旗下花易寶是首家服務花商與花農在線撮合交易的垂直電商平臺,于2017年3月9日上線,截至2024年12月末,注冊花農、合作社超過4000戶,全國注冊購買商超過60萬家,交易品種已覆蓋云南全品類花卉。
2023年,花易寶公司開始開展花卉跨境電商業務,謝耀榮是國際業務的負責人。“從長遠考慮,國際市場是藍海,公司也投入了大量資金和成本。”
謝耀榮稱,從2024年1月開始,他帶領團隊成員一行來到越南,先后到河內市、胡志明市、老街省尋找合伙人。
“在尋找的過程中也遇到很多難題,比如語言不通,需要不停地找翻譯對接。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直到7、8月份,我們在老街省找到一個適合的合伙人,對方有6000平方米廠房,我們給他投資了一個冷庫。”謝耀榮說。
據他介紹,每天越南的合伙人會將當地的需求匯總發來,中國國內的花易寶開始執行采購計劃,花農收到采購需求后將花卉運送到花易寶的基地,再由該公司做分揀、包裝、加工、篩選等工作,在符合國際管理標準后,再向越南出口。目前,該公司向越南出口的花卉基本上實現了當天下單,次日到達越南。
“從2024年8月至12月,短短5個月,雙方交易額達到250萬元人民幣。”謝耀榮稱。
謝耀榮透露,花易寶還拓展了東南亞、中亞、中東地區的客戶。
謝耀榮稱,今年,花易寶公司的目標是實現8000萬到1億元的國際市場交易額。2024年該公司國際市場交易額約2000萬元,也就是說,2025年計劃翻3至4倍。
據央視援引國家林草局、中國花卉協會統計的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中國花卉進出口貿易額超20億元。另據央視援引昆明海關統計,2024年前11個月,云南省出口鮮切花貨值達6.7億元,同比增長34.5%。
展望2025年中國花卉產業,上述云南斗南花卉產業集團相關負責人認為,中國的鮮花消費在未來十幾年將有非常強勁的增長。隨著中國國家經濟實力的不斷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鮮花作為一種美好的祝愿,作為一種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當中的代表,在未來的產業結構當中會有快速的提升。從數量上來算,預計鮮花產業至少還有翻兩番的潛力。
“花卉已成為流量的入口、社交的窗口、情緒的出口。”昆明市花卉電商主播協會會長毛海鵬對中新經緯表示,花卉產業未來發展還需要微創新,為花卉做加法,將鮮花與云南當地的旅游、美食、大健康產業等相結合。
(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魏薇:weiwei@chinanews.com.cn)(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羅琨 李中元